卯时是什么时间 卯时是什么时间段
2025-03-30 21:41 - 立有生活网
古代的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具体是什么时间,这个是怎么算的?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
卯时是什么时间 卯时是什么时间段
卯时是什么时间 卯时是什么时间段
11、戌时:(19时至21时)。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时辰,古代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古代劳动也以现代难以想象的智慧发明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gui)。不同于受古装影视剧影响,我们稍微熟悉的地支计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在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丑时,又叫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
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元代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相当于21时至23时。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宋代开始,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23:00 - 01:00 子时
01:00 - 03:00 丑时
03:00 - 05:00 寅时
05:00 - 07:00 卯时
07:00 - 09:00 辰时
09:00 - 11:00 巳时
11:00 - 13:00 午时
13:00 - 15:00 未时
15:00 - 17:00 申时
17:00 - 19:00 酉时
19:00 - 21:00 戌时
21:00 - 23:00 亥时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00 - 21:00
三更: 23:00 - 01:00
五更: 03:00 - 05:00
更分为五点,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古代的这些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在一天中出没时间来命名的:子、丑 、寅、卯 、辰 、巳 、午 、未、申 、酉 、戌 、亥。所以又称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所以每个时辰对应的现代时间如下:
子时:00-02点;
丑时:02-04点;
寅时:04-06点;
卯时:06-08点;
辰时:08-10点;
午时:12-14点;
未时:14-16点;
申时:16-18点;
酉时:18-20点;
戌时:20-22点;
亥时:22-24点。
每天晚上从11点开始就进入第二天的子时 是两天的分界点 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 就是11点到1点是子时 1点到3点是丑时 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 5点到7点是卯时 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 9点到11是巳时 中午11点到1点午时 1点到3点是未时 下午3点到5点申时 下午5点到7点是酉时 晚上7点到9点是戌时 晚上9点到11是亥时 过了11点就又是子时了 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 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
这是古代的计时方法。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生肖,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从子时开始。
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
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
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
辰时,七点到九点
午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
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
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
亥时,晚上九点到晚上十一点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
卯初 卯中 卯末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未:wè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ē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ǒ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ū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à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西周开始,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上午 5 时正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至上午 7 时正)
卯初5:00~5:40 卯中:5:40~6:20 卯末6:20~7:00
1、卯初:是指5:00——5:40;
2、卯中:是指5:41——6:20;
3、卯末:是指6:21——7:00;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卯初5:00~5:40 卯中:5:40~6:20 卯末6:20~7:00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时候?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十二时辰汉代最初的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
(8)未时:下午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辰制的古代意义:。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古代汉族劳动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表示什么时间
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时间非常具有特色,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子时:左有贵人,右有饮食。午时:左主饮食,右有凶事。
参考资料来源:丑时:左有忧人,右有人恩。未时:左主吉昌,右有中喜。
寅时:左远人来,右若事至。申时:左有损财,右有女思。
卯时:左贵客来,右平安进。酉时:左有客来,右远客至。
辰时:左远观天象的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客来,右主损害。戌时:左有客至,右主聚会。
巳时:左有饮食,右有凶恶。亥时:左主客至,右主官非。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
子时为23点-1点 丑时为1点-3点 寅时为3点-5点 卯时为5点-7点 辰时为7点-9点 巳时为9点-11点
午时为11点- 未时为-15点 申时为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为21点-23点
每天晚上从11点开始就进入第二天的子时 是两天的分界点 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 就是11点到1点是子时 1点到3点是丑时 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 5点到7点是卯时 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 9点到11是巳时 中午11点到1点午时 1点到3点是未时 下午3点到5点申时 下午5点到7点是酉时 晚上7点到9点是戌时 晚上9点到11是亥时 过了11点就又是子时了 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 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
【卯时】又名破晓,它对应现代晚上5点到7点。破晓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天亮了。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 、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参考资料:《周易》、《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渊海子平》等;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料:
时辰是传统的计时单位,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古代还总结出了一首时辰养生歌,如下: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
以地支命名,分别是:
23-1 点-子时,1-3 点-丑时, 3-5 点-寅时, 5-7 点-卯时, 7-9 点-辰时, 9-11 点-巳时, 11-13 点-午时, 13-15 点-未时, 15-17 点-申时, 17-19 点-酉时, 19-21 点-戌时, 21-23 点-亥时。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汉族历法纪年。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
十二个时臣是按十二地支来划分的,和我们的十二生肖相对应,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下面是和24小时制的对应:
子时:23:00~01:00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戊己庚辛
如果是整五点的话是古代的什么时辰?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早上五点是卯时初刻
下午五点酉时初刻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十五分钟等于一刻钟
子;zǐ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一说为0:00~2:00,以此类推) 丑:chǒ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yí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ǎ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é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ì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ǔ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古代计时装置日晷
上午5点是卯时,下午5点是巳时,九点到十一点酉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子丑寅卯对应的时间是什么?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对应时间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6、巳时:(09 时至11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8、未时:(13时至十二时辰制的起源:15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12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位。、亥时:(21时至23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时间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你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子时】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从春秋时代开始,古代官员就要在鸡鸣的时候去上班。公鸡打鸣的时间一般为早上五点,按照地支的顺序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卯时,上朝之前的件事就是清点人数,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点卯”。】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时间09 时至11时。
【申时】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时间21时至23时。
子时,晚十一点到晨一点,丑时晨一点到三点,以此类推
点,丑为1一2点,依次来推
就只有一个人发这么多。
12个时辰对应的时间点是什么 关于12个时辰对应的时间介绍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子时:00-02点。
【午时】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时间13时至15时。丑时:02-04点。
寅时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04-06点。
辰时:08-10点。
巳时:10-12点。
午时:12-14点。
未时:14-16点。
申时:16-18点。
酉时:18-20点。
戌时:20-22点。
亥时:22-24点。
古代劳动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劳动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表示什么时间
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点到凌晨一点。是两天的分界点
就是11点到1点是子四更: 01:00 - 03:00时
1点到3点是丑时
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
5点到7点是上天受到感应,降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助黄帝。卯时
9点到11是巳时
中午11点到1点午时
1点到3点是未时
下午3点到5点申时
下午5点到7点是酉时
晚上7点到9点是戌时
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
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
河南一密接者轨迹公布 涉及4趟列车 河南一密

您好,今天小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河南一密接者轨迹公布 涉及4趟列车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一密接者轨迹公布 涉及4趟列车 河南一密切接触者 河南一密···
关于诚实的故事(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

关于关于诚实的故事,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栢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诚实的故事(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 关于诚实的故事(与诚信有关···
excel且条件怎么写 excel或条件怎么写

大家好,今日小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excel且条件怎么写,excel或条件怎么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excel且条件怎么写 excel或条件怎么写 excel且条件怎么写 excel或条件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