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

2024-11-10 09:53 - 立有生活网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


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


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


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_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报告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 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 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 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乘法怎么教?

怎么教孩子学习乘法

先让孩子弄清楚乘法的意义.让孩子明白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并且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让孩子通过实践对乘法产生兴趣就是了.

小学乘法如何教得快?

对小学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记熟乘法口诀表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时间和反复是必要的。然而,只要采取多种巧妙和有效的辅助办法,会增加记忆的效果。

这里,我们主要谈一谈小的一些记忆方法。从整个小表来看,可以按三个顺序去背。

首先,可以竖着背。比如,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背到一九得九,接着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是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类推,接下来,依次是四四十六的竖列、五五二十五的竖列、六六三十六的、七七四十九的、八八六十四的、八十一的。这种方法有个规律,几的竖列,就逐渐增加几,可以按此规律帮助记忆。其次,可以横著背。比如横行,就一句一一得一,第二横行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往下类推,第几行就几句,九句,从一九得九到八十一。这种方法也有个规律,第几行,后一句就比前一句增加几。

第三种方法,就是拐弯背。比如,首先背一一得一,往下一二得二,此时接着背二二得四,这时拐弯向下背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回到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再拐弯往下三四一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类推,回到一四得四接着拐弯。这样背的一个特点是,从一到九的口诀都有九句,几的口诀就逐渐增加几。

为了增加熟练程度,在计算过程中有意识去记忆。还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去记。比如,对口令的游戏,一人说二九,另一人马上说十八。这需要合作学习。还可以用卡片练习

怎么教孩子乘法的诀窍

首先按课本上教他做法 然后找点题 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做题

乘除法怎样教孩子

您好!

乘除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是特别重要的。可能平时更多是计算方面的,会算不等于会用,孩子不懂什么是乘法,自然弄不明白。

建议您从乘法的由来开始讲起,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嘛,所以有了乘法我们就少用加法了。同时乘法是几个几相加,所以乘法和加法是可以变来变去的。对于不会计算的乘法,也可以变成加法来计算。

另一方面就是乘法的应用,只有相同的几个几相加才可以,不同是不能用乘法的,通过一定的实际问题,比如数小棍,数铅笔等,让孩子在实际问题中看到,感受到乘法的好处以及乘法的意义,这样之后再面对有乘法的应用题,自然会解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令您满意!

怎样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五位老师中,我是个上课的。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发现我所上班级学生座位正好是7的倍数。于是,我学生从身边的座位中得出几个加法算式:7+7,7+7+7,7+7+7+7+7+7+7。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算式,从中学生感受到这些算式的繁杂性,顺理成章的引出简便方法: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好像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个概念。可是,在练习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更换,很多学生有些云里雾里。当时,我很纳闷:学生对概念不是理解了吗,怎么就不能灵活应用呢?接下来,我听了大家的点评,以及后面几位老师的课,我清楚地认识到:概念课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实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等大量不同类型的直观感性材料出发,学生从中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概念的本质。很明显,我所执教的这堂课只是单纯地依靠一些直观感性材料学生学习概念,因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形成片面性和狭隘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掌握。

二、使用学具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我们五位老师中,有一位老师利用了学具进行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老师学生分小组摆出几个相同的形状,根据这些形状写出加法算式;接下来,小组汇报,得到了大量相同加数的算式,同时,还出现了加数不相同的情况,给接下来的概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反例。,老师学生从这些算式中观察、分析。从而得出乘法的概念。学生兴趣盎然,概念的获得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体验和感悟。它需要在做的过程与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而儿童认识规律主要通过“感知—表象---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作学具正好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紧扣概念教学的关键字,使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概念中都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关键。教学中只有抓住语并理解它的深刻涵义,才会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概念的关键字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即几个几相加。如8+8+8+8+8+8这个加法算式中有6个8相加,可以写成6×8或8×6。反过来,要让学生明白,这个乘法算式中,8指相同的加数,6指有6个这样的8相加。这样反复地紧扣这一关键字,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自然根深蒂固了。

四、 设计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地修正学生的概念

在我的教学环节中,练习设计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设计练习时,我们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练习的环节不宜过多,但应将每个环节做强做大,讲究实效性。

首先是基础题的设计。这道题的类型基本与导入概念材料类似,检测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到位。如本课的基础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 6 + 6 + 6 ;(2) 4 + 4 + 4 + 4 ;(3) 2 + 2 + 2 + 2 + 2 。这样的基础题可让基础的学生解决,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是是辨析题的设计。在练习中,恰当引入反例,可以使新教学概念的特征......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优缺点

优点: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缺点:在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还不太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提问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内容存在缺失。

建议: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没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优点:讲课语言干练,上课节奏紧凑思路清晰,和班级里的管理方法相结合,有教育意义。

缺点:没有板书,课件字太小,上课语速过快。

优点:上课环节齐全,重难点分明。

缺点:学生回答正确时没有给肯定性的语言,的总结过快。

一年级数学课堂怎样做好探疑和精讲

运用20+20练习型教学模式 追求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

---------浅谈如何让低段的数学课堂更有效

于都县城关小学 一4班 邓云群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入学不久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 ,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当我们面对这些低段的孩子的时侯,是否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就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且有助于他们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思维方式等运用于生活现实的数学,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品质提高的数学。练习型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如何在我们的低段课堂教学中运用“20+20”练习型教式学模,充分体现、发挥练习的价值,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开发教材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方式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详细的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异,需要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开发练习的价值,使之能有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地进行备课。一节课的目标要把它放在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中去定位,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每一个活动的作用,并且还要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当然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二、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借助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在刘提出的“20+20练习型教学模式”的倡议中,我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

前20分钟是精讲部分,以教师的主导、为主,后20分钟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内化所学为主。这样分配时间是因为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将一个知识体系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进行的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教学凸显数学味,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前20分钟)

1、基本训练:(3分钟左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注重学生“双基”的落实。尤其是低段的数学教学,计算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可是在我接触过的不少孩子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还好,可是到学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加减法就明显的感觉基础知识不扎实了,计算时常会出错。所以我会在每堂课的教学初进行1—2分钟的基础训练,(如:开火车的方式口算老师出示的算式卡片,点个别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孩子在草稿本上进行听算等形式)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形成并最终得到相应培养与提高。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以内)以旧引新,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确这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环节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

比如: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通常就运用这样的一个开头:出示数字娃娃教具“0”,接着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用孩子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也能达到同等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和大公鸡比赛数数。小燕子飞快地念:1、2、3、4、5、6、7、8、9、10,而大公鸡则不慌不忙地叫着“二五一十”结果,大公鸡赢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公鸡用什么方法数吗?我们今天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就教你学会这个本领。这样用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3、情景交融,探究新知,老师精讲(15分钟左右)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特别是对于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真实、具体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中快乐地学习,寓教于乐。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根据教材内容,把所教知识编成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同学们排队做,小红前面有10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许多同学不思索地列出算式10+3=13(个),教师不急于将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14只小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真怪,14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3只呢?同学们哗然大笑,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在笑声中,部分同学恍然大悟,我也好糊涂呀,怎把小红给忘了?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活跃思维,培养兴趣。

又如:对入学不久的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出示一幅鲜艳美丽图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优美的画景中,开始了教学活动。

师:树上有几只小鸟?

生:3只小鸟。(师:这3只鸟是巳经知道的,叫做巳知条件)

师:又飞来了几只小鸟?(教师拿着“飞来的小鸟”往树上移)

生:又飞来了2只小鸟。(师:飞来的2只小鸟,也是我们巳经知道的,叫做另一个巳知条件)

师: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是我们要求的问题)

生:一共有5只小鸟。

师:“5”是怎样得出来的?

生:树上的3只小鸟和飞来的2只小鸟合起来是5只。

教师通过由景到情,以情喻理在形象情境中得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应用题结构观念。

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体现魅力,就一定要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提高练习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20分钟)

1、巩固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15分钟)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就让学生实施动手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障“堂堂清”,教师在设计训练习题时也应与教学相辅相成,要在练习设计的目的、形式、容量等方面下功夫。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 )、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如:在巩固应用题结构的课堂教学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联的条件卡片出示后,组织学生找朋友的游戏比谁找得对,找得多,卡片内容是:白羊20只,白羊和黑羊共24只,黑羊4只,黑羊比白羊少16只,白羊比黑羊多16只。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着发言,先后编出了求剩余,求和,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倍数等应用题十多道,弄清了这些应用题的结构。

在低年级练习中,诸如“开火车,抢红旗对位、配对接力赛”游戏,寓数学教学于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很有益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获取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一年级《读数、写数》一课时,教师就要充分创设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作实践,一个学生动手摆出一个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摆的写出相应的数。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作、研究交流,揭示读数、写数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用分别写着2、5、8、-、=的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减法算式,并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以便汇报。即:28-5 58-2 85-5 , 25-8 52-8 82-5 ,,然后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口算出左边三道题的结果。那么右边一组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样,有效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的探究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课中“如果遇到个位数不够减怎么办?你会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像磁铁般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又提出:“25-8=?”这道题无法口算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六种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动手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整理再现:(3分钟以内)本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小结,再现学习目的,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小结整理。让学生小结学习的方法、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等等。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科学的板书,让板书具有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理清思路,促进和优化相关知识的构建的功能。可以通过设计训练、回答问题等形式完成整理再现。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同时做到前后呼应,使整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3、拓展新知:(2分钟以内)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是新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巧妙实施多种评价方式,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真实有效,除了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注意对有效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因为对课堂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是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也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学生完成一道练习题后,教师可暂不进行评价,而是先请这位学生说说本次练习题的类型和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教师再作出评价。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而且也可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学生做到“赏识”和“挑刺”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实施纵向对比式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善于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对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呢?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问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真正做到问得“巧”,问得“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巧用提问,培养兴趣

“兴趣是的教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点把给颠破了。

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巧用提问,培养理解力

又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1)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这个例子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3、巧用提问,拓展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我以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八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可及性原则。

4、适量性原则。

5、及时性原则。

6、层次性原则。

7、全体性原则。

8、及时评价原则。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问例析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以上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是不同的,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总之,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再如:在教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宜昌市智慧城建系统 智慧宜昌电话号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s://www.succ.edu/mobile/Home/Index/index 而作为蚂蚁金服旗下最为人熟知的业务板块,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调侃了蚂蚁金服的上市传言:“上市毛都没有呢,还有这什么···

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 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

您好,今天怡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 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及分数线 河南的二本大学排名榜···

重装机兵3战车改造_重装机兵3战车改造路线图

大家玩重装机兵3都是怎么升级战车的 猴门量子发电炮:攻800,重10t 麦秆镇卖物品累积积分3、在保留原版战车武器的同时,增加了人类武器,雷电之羽、地下等。得 6000点奖品 (100g=1积分)氏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