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ppt大班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视频

2025-04-06 13:39 - 立有生活网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精选5篇)

望天门山ppt大班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视频望天门山ppt大班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视频


望天门山ppt大班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视频


望天门山ppt大班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视频


幼儿古诗教案要求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到各位。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唱)

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朗诵古诗。2、在教师的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四张(春晓)、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篇4】

一、设计意图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三、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一幅,VCD教材。

四、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挂图、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请幼儿讨论。

2、

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再看一幅,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对!春天到了,小鸟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春天里有一天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都要干什么呀?(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时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一位叫杜牧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写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这个老人就是行人,这个小孩是牧童,这幅图描绘的就是行人在清明节向牧童问路的情节,这首古诗说的也就是这个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请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地跟读。

4、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出来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次朗诵诗歌1-2遍。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这首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跟同伴们互相交流。

大班古诗大全【实用12首】

【 #亲子教育# 导语】的古典诗词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以下就是 考 网为您奉上的大班古诗大全【实用12首】,欢迎您的品鉴。

1.大班古诗大全 篇一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2.大班古诗大全 篇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3.大班古诗大全 篇三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大班古诗大全 篇四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5.大班古诗大全 篇五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大班古诗大全 篇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7.大班古诗大全 篇七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8.大班古诗大全 篇八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9.大班古诗大全 篇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0.大班古诗大全 篇十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1.大班古诗大全 篇十一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2.大班古诗大全 篇十二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发大班小朋友朗诵望天门山的视频发家长群怎么配文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 #婴幼儿# 导语】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李白古诗大班。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篇一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篇二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3.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篇三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4.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篇四

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5.精选李白古诗大班 篇五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高一数学必背重要知识点,你知道多少?

高一数学必背重要知识点 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参加工作也得适应。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数学 必背重要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数学必背重要知识点,你···

代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

今天小蚪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课程设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代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代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

泰勒·斯威夫特最火的歌_泰勒·斯威夫特mv大全

霉霉听的几首歌 霉霉听的几首歌有《Love Story》、《Welcome To New York》、《Blank Spance》、《I Knew You Were Trouble》。 泰勒·斯威夫特最火的歌_泰勒·斯威夫特mv大全 泰勒·斯威夫特最火的歌_泰勒·斯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