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到七月发生的事情 五月到七月是几个月

2025-01-11 04:47 - 立有生活网

明朝收复澎湖之战:万余明军围攻九百荷军,围困7个月以签约收场

明熹宗天启四年十一月的二十七日,刑部尚书乔允升给明熹宗上梳,要求处斩福建巡抚南居益解获进京的十二名荷兰红毛番。

五月到七月发生的事情 五月到七月是几个月五月到七月发生的事情 五月到七月是几个月


五月到七月发生的事情 五月到七月是几个月


五月到七月发生的事情 五月到七月是几个月


很快天启帝就批下来了圣旨:

“ 这逆夷高文律、咖口览氏等,着便会官处决,各夷首级仍传示,各边昭布天下。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

于是乎,这些侵占澎湖的红毛番,不但随即身首异处,而且首级被传边展示。

那天启年间的南居益收复澎湖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荷兰人真的是被明军击败的吗?

1、荷兰人对福建沿海的肆虐

天启四年的时候,荷兰人已经侵占澎湖快两年了,期间双方打打、停停、谈谈。前任福建巡抚商周祚,多次通过外交辞令,要求荷兰人尽快撤回堡垒,撤离澎湖。

但都没被荷兰人当回事。

他们不但没有撤出澎湖,反而为了逼迫明朝通市,把福建沿海祸祸的够呛,烧杀劫牢无恶不作。

比如收复澎湖后,南居益所言荷兰人恶行:

“ 自红夷窃据以来,坚城列铳,盘踞雄崖,巨舰利兵游移内地,商渔举遭荼毒,村落相顾惊逃,疆宇民情,已岌岌乎有动摇之势矣。 ”(《彭湖平夷功次残稿二》)

也就是说自从红毛番占领澎湖后,在上面修筑炮台堡垒,盘踞在上面形成割据态势;他们的巨舰兵船在福建沿岸晃荡,导致沿岸商民惨遭荼毒;村落被焚烧劫掠者众多(从荷兰人记载的行迹看,他们的确对焚烧村庄很有“兴趣”),整的沿岸惶惶不可终日,再这样明朝的统治就会动摇。

南居益说这话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荷兰人的确恶迹斑斑,属实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他们侵占澎湖以后,击沉、损毁、俘虏、劫掠的明朝战船、商船、民船、渔船等,估算有上千艘。仅渔船一项的损失,就达到六百艘以上:

“ 荷人劫以兵,夺渔舟六百余。 ”(《通史》)

而被他们抓到岛上的沿海商民,也有数千之众;荷兰人抓他们的目的只要是奴役,监督他们修筑堡垒炮台,用来做侵占澎湖的之计。

而仅修筑堡垒一项,就有一千三百多人于非命:

“ 筑城妈宫,役者千三百人。 ”(《通史》)

至于被焚毁的村落民居,更是数不胜数:

“ 出役彭湖,如狎无人之境;勾连倭寇,渐成匪 茹 之谋。被焚烧不啻万家,遭刼掠无虑千艘。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

又比如:“ 狡夷犯顺,占据澎湖,名为求市,大肆焚劫 。”(《彭湖平夷功次残稿二》)

对于明朝福建方面的与劝谕,完全没有卵用,他们压根不吃明朝的那一套。除非明朝愿意通商,要不然就把明朝祸祸到愿意通商,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 所约拆城徙舟,及不许动内地一草一木者,今皆背之。犬羊之性,不可以常理测 。”(《明熹宗实录》)

因为福建巡抚商周祚打嘴炮没有用,所以明熹宗就下了他的课;该任鹰派官员的南居益,为新任福建巡抚,希望能够武力驱逐在澎湖的荷兰人。

2、南居益没有武力驱逐的胜算

南居益没有当福建巡抚的时候,那是怎么一个慷慨激昂了得;甚至还给天启打报告,说前线将领张嘉策懦弱不前,被荷兰人打得闭门不出,应该把他革职拿问。

但等他真的坐到了福建巡抚的任上,接受武力驱逐荷兰人的重担后,南居益心里就有点惶恐了。

因为明军的武备落后,将士普遍拥有畏战情绪,而且后勤粮饷不到位;再看看荷兰人的船坚炮利,双方压根就不会是一个量级。于是南居益也开始给朝廷诉苦了:

“ 彼方依大海波涛之险,挟巨铳坚舟之利,盘据以筑城,勾连以内向。而我积衰之兵、不完之器,汪洋澎湃之中,一彼一此,能其必胜乎? ”(《明熹宗实录》)

荷兰人仗着巨舰利炮,在海洋上来去自如,盘踞在澎湖筑城不走;而明军则是士气低落,武器装备就更不如红毛番了;而要在波涛连天的海洋中交战,明军是压根占不到便宜的。

明军能有必胜的把握吗?与其说是他给朝廷诉苦,还不如说是扪心自问 。

这仗到底该怎么打!

尤其是南居益见识了荷兰人的火炮后,心里更是哇凉哇凉的,震惊于红夷之炮居然如此猛烈:

“ 见大海澎湃中,万难接济。战夷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之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南居益谨陈闽事始末疏》)

红夷之炮,隔着失利都能打中明军战船,被击中明军战船无不粉碎。就算有十万水师也没用,压根就没办法跟红毛番硬抗;更何况福建也没有这么多水兵啊!

南居益战前动员又动员,拼凑又拼凑,都没有拼凑够可以用来武力进攻的两万人:

“ 檄行各道将,略抽水兵之精锐五千,列舰海上,以张渡彭声讨之势。仍分布水陆之兵,连营信地,以为登岸豕突之防。第滨海数千里之长,额兵不及二万。 ”(《明熹宗实录》)

南居益从福建水师中,抽调出五千人作为收复澎湖的精锐; 但是他也明说了,这五千人未必是用来作战,主要还是过去壮声势的;希望能够吓唬住荷兰人。 毕竟澎湖上的荷兰人,总共也才九百多人。

没兵还不算什么,没兵可以招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问题是,福建还有多余的军饷吗?南居益算盘珠子打了好几遍,终于确认福建府库里,能够用来充作军饷的钱,只有三十二万两白银。就这三十二万两白银,还要匀出来两万多两,押解到辽东充作辽饷。

“ 额饷仅三十二万有奇,内又奉什一节省二万二千零解充辽饷,奈何免捉襟露肘之虞? ”(《明熹宗实录》)

一个字,就是穷;叮当响的那种。

这就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当福建巡抚的时候喊打喊杀,真的坐上去了;他才知道什么是捉襟见肘。

要钱没有,要兵也没有,武器装备更不如人;南居益该怎么打这场仗?

3、攻取澎湖并没有爆发激战

好在朝廷上对于武力收复澎湖,是完全支持南居益的行动的,还是给了他很大支持。

天启批下来圣旨说:

“ 一切安攘事务,俱听便宜行事。库银准照前旨动支。该部知道。 ”(《明熹宗实录》)

意思就是南居益可以便宜行事,兵力不够可以自己招募,钱财不够可以从户部提前预支。至于火器不如人这事,那朝廷就爱莫能助了,具体开战的时候,还是你自己想办法吧。

有了朝廷上的政策兜底,南居益可以说是雪中得碳,所以他也尽可能去备战。

“ 选练兵卒,制造舟器,为声讨之计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南居益谨陈闽事始末疏》)

到了天启四年的正月初二日,南居益以“ 羁縻之术已穷,天讨之诛必加 ”为名,发起收复澎湖的次作战。

此次率领明军出战的主将,是福建守备王梦熊,作战目标是在澎湖的镇海湾登陆。

按说明军的作战目的是达到了:

“ 繇吉贝突入镇海港,且击且筑,垒一石城为营。屡出奋攻,各有斩获。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明军主力在镇海港登陆后,就一边与荷兰人交战,一边构筑石城为阵地,作为进攻荷兰人的前线基地。此战双方应该没有爆发多的战斗,因为一方面岛上的荷兰人,抽调兵力去经营了;一方面是他们轻视了明军的进攻,认为明军不会停留太久。

“ (明朝)人带来一直大军来到北面的岛上(镇海),开始建堡。我们(荷兰人)不太担心(明朝)人,因为我(东印度公司雇佣兵利邦)很了解他们,他们不会留下来。我不需要跟他们消耗时间,便能将他们赶出去。 ”(《海上冒险回忆录》)

但是,荷兰人低估明军收复澎湖的决心;就在王梦熊的桥头堡建立后,南居益立马发兵增援,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 南院发二次策应舟师,委加衔都司顾思忠等,统领至彭湖镇海会齐。嗣是攻打处虚,而夷犹然不去。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但是这第二波增兵,虽然补充了明军的人数优势,但是对于荷兰人堡垒的进攻,并没有任何进展。

双方就成了对峙状态;荷兰人依仗着堡垒和先进火器,而明军依仗的人数众多。

于是围歼战打成了消耗战。

而根据雇佣兵利邦的记载,大概对峙到三月的时候,双方似乎开始谈判了。

“ 不久以后,我们和(明朝)人之间的和平,便部分达成。 ”(《海上冒险回忆录》)

但南居益可是坐不住了,大军多在澎湖待一天,就意味着多花好成百上千两的银子。

这谁能扛得住?

于是南居益又往前线增兵了;这是明军第三次往前线调兵了;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决战。

“ 南军门虑师老财匮,于四月内又行巡海二道亲历海上,会同漳泉二道督发第三次接应舟师。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南居益这次调去了多少明军呢?足足有三千人之众:

“ 臣仍躬涉海涛,抵于金门岛,连发兵将三千,衔舻继进,逼处夷垒,且攻且守。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南居益谨陈闽事始末疏》)

此时集结在澎湖镇海港的明军,总数肯定在一万人以上 ;这点跟荷兰人的《巴达维亚日记》中的记录一致,里面记载说南居益集结了一万多名士兵,与两百艘船前来进攻。

但是增援的明军直到五月底才抵达,一万多明军的后勤供应是个大问题,速战速决才是明军的出路。 于是前线将领制定了先歼灭荷兰战船,再攻取荷兰城堡的战略规划。

“ 宜先攻舟后攻城,舟不可泊,城必不能守矣。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六月十五日,在得到南居益的送来的、火炮后,明军誓师发动进攻。 按照明军的部署,守备王梦熊携带配备火器的明军,分布在澎湖前线的要害之地,切断了澎湖红毛城的水源,对荷兰人的城堡进行围困;同时分兵驻扎沿岸,防止荷兰战船的增援。

而明军把总陈洪元,则率领水军移动到镇海湾外,寻找荷兰战船进行决战。

明军水陆同时发起进攻,激战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二日,荷兰人终于扛不住了;打着白旗出来谈判。

荷兰人向明军保证,只要明军允许荷兰人获得补给,就同意拆毁城堡离开。

“ 容运粮上船,即拆城还。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明军将领海道孙国祯同意,荷兰人也得以苟延残喘;七月十三日,荷兰人拆毁城堡后离开。

不过根据荷兰方面的记载,荷兰人并不是无条件撤军的,而是跟明军签约后才撤离的。

条约大致内容如下:

、荷兰人拆毁澎湖城堡离开,可以自由前往;

第二、明朝每年派三四艘船到巴达维亚,也就是印尼的雅加达贸易,这里是荷兰人的殖民地;

第三、明朝要断绝与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贸易,如果被荷兰人发现,将会进行掠夺和击沉;

第四、如果此后明军和荷兰人发生误会导致交战,双方应该互相优待俘虏,然后进行和平交换;如果俘虏不幸去,双方将根据协商进行赔偿。

以上条约的大致内容,来自雇佣兵利邦的《海上冒险回忆录》,也见于《雷西特伦航海日志》,也见于东印度公司的记载。其中以在场的利邦记载最为详细。

4、明军收复澎湖付出的损失

尽管双方草拟的协约,但是双方都没有执行下去的打算;因为南居益从来没说过签约的事 ;而 根据协约的生效期,是以拆除澎湖堡垒后才自动生效的。

不过从利邦的记载看,他丝毫没有妥协和拆毁堡垒的打算,反而是做好了顽抗到底的准备。

“ 依据和平协议的条,如果他们(明军)有能力,会逼我们执行。 ”(《海上冒险回忆录》)

不过明军显然没有逼迫荷兰人拆毁堡垒的能力,而是自己上手把红毛城给拆了。

“ (明朝)人主动来找我们,帮我们拆毁、夷平堡垒,我们也接受了。 ”(《海商冒险回忆录》)

明军拆毁堡垒期间,已经胜任澎湖长官副手、上尉的利邦,带着两百名兵当“监工”。

“ 八门炮都有炮兵、号兵,手中备着引信,只要有情况,随时准备击发。 ”(《海商冒险回忆录》)

明军上手拆毁堡垒的事,南居益也没有隐瞒,反而给天启报功:

“ 乃督王梦熊等直抵风柜,尽行拆毁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澎湖堡垒被完全拆毁后,荷兰人就登船离开,并挂帆前往岛;开启了对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 夷船十三只俱向东番遁去。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节录》)

此时的在明朝官员眼里,还是东番的无主荒地,红毛番爱去不去。

根据荷兰方面的记载,他们撤退前往,是跟明朝官员协商过的;也就是征得明朝首肯的。

至此,南居益收复澎湖之战结束,咱们看下双方的损失:

荷兰人战、受伤加被俘,总计不到一百五十人 ;从南居益上梳中还有十三艘战船可以看出,荷兰人主力仍在;而但是他们驻守澎湖的总兵力,至多九百人多一点。

至于明军的损失,南居益没有上报; 但他上报说明军把总丁泰、陈荣战,预计明军的损失也不会小。当然也不会太多。

因为双方主要在澎湖处于对峙状态,真正激烈交战的时间也不多。

说下南居益从正月初二开始,到七月十三战斗结束,总共花费的军饷数目:

“ 总计兵饷工料用过一十七万七千有奇。”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南居益谨陈闽事始末疏》)

花费了近十八万两白银。属实开销有点巨大。

至于荷兰人除战斗损失外,物资损失并不多,甚至还赚了不少;明军围困澎湖期间,需要从福建向澎湖运送物资,荷兰人没少前去打劫。

但总的来说,明军收复澎湖之战,打得并不算太顺利;收场更是在埋炸弹。

不过收复澎湖对于当时的明廷来说,已经算是很漂亮的战斗了;事后南居益兴奋的说:

“ 向非本院排众议于纷纭,独建渡彭之策,运神机于帏幄,屡尽推毂之奇,何以能蓦奏肤功,复祖宗百年疆土。 ”(《福建巡抚南居益奏捷疏残稿》)

又是力排众议,又是独建奇策,又是神机帷幄;反正功劳都成他自己个的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非诚勿扰》王佳5月怀孕结婚7月拿刀砍丈夫,拜金女孩有多可怕?

拜金女孩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以及当代,这个都不会缺拜金女孩。对于拜金女孩来说,金钱就是她们的生命。同时,只有金钱才能让她们衡量一个人。因此,当男人们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那么都会自觉远离身边的拜金女。如果是有钱的男人,虽然不会拒绝拜金女的追求,但是对她们也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但是,这个还是有一些男人愿意挑战拜金女的三观。据说《非诚勿扰》的王佳因为金钱问题拿刀砍了丈夫,可见一个女孩为了金钱有多可怕。那么,拜金女孩有多可怕?首先,她们钱。其次,她们把老公当成赚钱机器。

一、拜金女钱

对于拜金女孩来说,金钱就是她们的主人,她们一身只会围绕金钱转。因此,不管是做什么事或者结实什么朋友,她们都是以金钱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让她们觉得没有什么利用价值,那么她们是不会与这样的人交朋友的。或者,一件事情让她们觉得无利可图,她们也是不会去做这件事的。所以,她们的朋友只是钱,就算嫁人了,婚姻中也是没有多少情感的,一旦夫妻双方涉及到了利益,那么拜金女会为了金钱而大打出手。

二、老公只是赚钱工具

婚姻对于拜金女来说那就是与金钱结婚。对于她们而言,她们是金钱的妻子,丈夫只不过是金钱的载体罢了。因此,她们会要求丈夫挣很多钱,否则丈夫对她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不知道王佳为什么要拿刀砍丈夫,据说是因为钱的事,觉得她丈夫挣钱能力不足。于是,悲剧就上演了。

因此,请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拜金女,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经济实力,那么还是远离她们吧。

不得不说拜金女孩确实非常可怕,这样的女孩她们只把金钱放在首位,从来不会谈感情,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这样的女孩保持一定的距离。

拜金的女孩的确特别可怕,一旦丈夫没钱的时候可能就会反目成仇,根本不是为了爱而在一起的。

拜金的女孩真的特别可怕,除了钱之外什么都不认,哪怕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会因为没钱而绝交。

这样的女孩确实特别可怕,会给人非常大的压力,一旦没有钱的时候,就会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这样的女孩的确是很可怕的,永远都会以金钱为中心,不会对于感情有任何的期待,也不会珍惜。

拜金的女孩做什么事情都只认钱,如果没有钱,可能就会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反目成仇。

非常可怕,她们可以为了金钱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她们可以为了钱做出违反乱纪的事情。

拜金女对你没有感情,满脑子都是想的是你的钱,并且一点也不在乎你的心情和安全。

七月流火的典故

导语:七月流火这个成语的历史来源是出自于那个典故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七月流火的典故,欢迎借鉴!

七月流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yuè liú huǒ,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成语资料

“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

“七月“, 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 “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另外,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

同时也表示,事情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渐渐衰退的意思。

成语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另《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说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历史典故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

成语误解

夏季时节,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尽管有人对《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质疑,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在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七月流火”之所以被大众所误用,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而不知道诗中的“火”在古代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尔法星。

二是历法的不同。普遍用的是阳历(公历),公历七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时节,难怪人们会将“七月流火”与酷热联系在一起。要知道,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是阴历(农历)。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九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的时节。

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那时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误用典例

2005年7月12日,到大学演讲,人大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 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在这一之后,的媒体仍然时常使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气炎热,(权威汉语研究所和《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承认)比如:

一、杨曼的《夏季市场被世界杯搅火了?搅惨了?》(《市场报》2006年7月10日)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温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经济”。

二﹑《清凉圣境界》(《京华时报》2006年7月18日)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却依然是‘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凉世界”。

种见解

《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因为《诗经》则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12] ,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 。

第二种见解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的红,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1898年,是的多事之秋.试列举在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1)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这年是1月22日过年。当天京城天气开始不错,后来发生了日全食。稍微迷信的人,见此景也许会心有戚戚。因为联想起四年前(1894年)的四月,也发生过日环食。三个月后,便与地处东洋的日本国发生了一场大战,史称甲午。结果很清楚,仗是打的一败涂地,钱也赔了二万万两,还丢了。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对这个稍微关心的人都会感触良多。结合现状,一切几乎如旧,并无好转之意,且有加剧之势。

所以这天,远在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一个名叫刘大鹏的普通读书人在日记上写道:

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且遇几个讨账商人由东往西行,询之,晋祠生意也,言账难讨之至,到处皆言银钱缺乏,无人不叹困穷。

一个乡下的读书人,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萧条。然而山西这个地方,曾经富甲全国。现在衰败如此,也难怪这个读书人感触不已。

在京城,与光绪亲近的衙门大臣张荫恒,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全天忙碌的应酬及行程后,又写了一句,

筠丈以借英款为亟……余访赫德商借款事。

日记中所说的赫德,本是英国的北爱尔兰人。在长期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被清廷视为客卿——一个后来评价,声誉总体良好业绩也算突出的“外援”。当时以各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与西方之间的各种交涉。这次借款,也算是赫德为他的祖国拉的线。虽然背后之复杂,一言难尽。是人未免没有私情,赫德也算是近水楼台之便利而已。

不过说来便是平民,一般也不会在大过年的时候,跑出去谈借钱的事情,总归是不吉利的。张荫恒办此事,迫不及待,财政的窘迫。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惬意的人,比如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王文韶,则淡定了许多。当天日记里则说:

正月甲寅元旦乙酉 晴。辰初诣万寿亭行庆贺礼,是日申初日食,回署后未见客,各处行香毕,本署亲友往来均如常仪。午刻小憩,本日起公事图章改用逢吉二字。

过完年,也没有几天,二月九日,清衙门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在签订了《英德续借款合同》件。款总额1600万英镑。合白银1亿两;年息4厘5,以八三折扣交付;偿还期45年,不得加项归还,不得提前一次还清;以海关收入和部分厘金担保。谈判很顺利,本来借款这事情,于来是是等米下锅,于列强来说,是资本输出。争先恐后,何乐不为。

此款谈妥,财政的事务虽说是暂得舒缓。但无非割肉补疮而已。的问题远未解决。何况后来这笔银子,对于张荫恒个人而言,更可谓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再过几个月,日本忽然传出,曾经的敌人首脑——伊藤博文即将来华。又是一石击破千层浪。彼时与日本正在相互尝试和解,而且内部也正在维新变法,那些热情的年轻改革者们当然欢欣雀跃,他们希望来个有实践有经验的人来主持大局,无论他是不是曾经的敌人。当然,另一派人物也即所谓的保守派则表现出相当的担心。这已然不是引狼入室瞎扯淡的问题,而是感觉到维人已经暴露出挟洋自重的威胁。

1898年,光绪登基24年,亲政也已经11年,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尤其因甲午之,割地赔款,倍受欺侮。最关键的问题,是以,世界第八的力量输给同在的日本——这个国人素来看不上眼的倭国。将所谓同治中兴,洋务运动以来积攒的一点底子,败的是一干二净。输且不要紧,要紧的是,输得底气全无。之后二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列强瓜分,势不可挡。又过了一年,德国也乘着闹教案汹涌杀来,占据青岛。德国一闹,列强岂有旁观的,又是一轮分抢在即。

国将不国,已非危言耸听。求变之声,从上到下,声声不绝。甚至连同当年的敌国日本也看不下去了。即使他刚吞下去那么大的一块利益,依然感到这么下去怎么得了,这已经不是在列强分食角力上日本有多大份的问题,而直接是唇亡齿寒的隐忧。

可能冥冥中似乎早有暗示,这一年注定又是多事之秋,上半年时,还未必没有希望。年轻人们奔走呼号,年纪大的,也坐立难安。要改变,不能这样下去,已经是共识,上下锐意改革,更是大刀阔斧。按说一气呵成,也未必不是之幸运。只是往哪里变,怎么变,变什么,反而不是是问题关键。以老大帝国之传统,人事才是关键,不解决人的问题,一切都是枉然。一场维新下来,新旧成仇,帝后反目。变法不成。所以下半年,腥风血雨,人人自危。连同跑来意图为维新助力的伊藤博文也给晾在那里。谁也不在乎他了,即使他带着一肚子的想法。那些求变的知识精英们更是要么鸦雀无声,要么远遁海外。理性不足,感性的就滥觞成迷信,接着义和团运动兴起,“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神功护体,人人练拳。练到后来,敢以衰落之一国,围攻各国,并跟全世界宣战。

那个名叫刘大鹏的读书人,这一年跑来京城考举,家国大事,其实与他无关,而后退居家乡,做个与世无争的乡绅。几十年后,日军南下进入山西,因为试图保护祖宅,被日军殴打。刘大鹏在这年已八旬。伤痕累累,羞愤难当,哀叹中伤势却慢慢痊愈,得以继续活了下去,直至1942年,却一直目睹自己的家族如何走向和衰败。

而张荫恒,这个维新中极为重要的官员。则在下半年的变法失败之时被捕。恰是因为的干涉,被判流放。又两年,。

王文韶,老派官僚,在1898年1月还曾建议为为日本中将川上六等九位日人授以宝星勋章,以表彰他们先前在九州军事演习中对于军事代表团的热情接待,也正是日人的这次接待,开始缓解甲午后中日的敌视关系。后来王文韶虽然担当维新的事务,却在事变中全身而退,安然无恙。他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无风无浪,寿终正寝。后谥文勤,赠太保衔。

伊藤博文,一时间,竟成了人人避见的麻烦。在呆的也是索然无味,不久归国。后来做殖民韩国的总监,如说他再次与发生缘分的话,便是11年后的1909年,在的土地上,那个叫做哈尔滨的城市,于一个朝鲜青年的枪击。东亚三国很诡异的因为此又联系在一起。

事情似乎就是这么微妙,看似无关,却无不相互关联。

历史很难总结,却容易唏嘘。

烽火主要内容

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郊的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偷偷地向摸来。驻守在的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倾泻在桥面上。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端着上了刺刀的,“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又悄悄地向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又重回到了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存亡的关头。

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

全国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扩展资料:

被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

“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郊的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Lugou Bridge)亦作芦沟桥,在市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主义在此发动全面。宛平城的奋起抵抗,史称“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抗日在打响了全面抗战的枪。

亦称芦沟桥,在市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主义在此发动全面。宛平城的奋起抵抗,史称“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抗日在打响了全面抗战的枪。

早在13世纪,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在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始建于11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

《烽火》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的战略位置。

第二段(2-5)写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团结抗战,全国对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第四段(9)抗战的序幕。

中心思想:《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课文具体叙述了"烽火"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军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敌军的奸诈狡猾。

《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本文再现了那段令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具体叙述了"烽火"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军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最简洁的是这样的:日本妄图侵略我国,我国不同意,所以日本和打起仗来了。开打好多次,终于赢了!就是这样喽。

本文讲了:因为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所以日本在1937年7月7日向挑衅并发起攻击。奋起还击,并在第二天凌晨夺回的故事。

《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历史上7月7日都有哪些事发生?

除了,历史上的7月7日还有:

23年——发生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之战”,刘秀歼灭了王莽的主力军。

1647年——那不勒斯发生反对西班牙。

1753年——英国通过犹太人归化法。

1801年——杜桑·卢维杜尔宣布海地摆脱法国而。

1862年——沙皇逮捕俄国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1862年——在德文《报》发表《记事》一文,热烈赞颂太平天国。

1902年——清就英印进犯照会英国。

1906年——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

18年——英国在次世界大战中炮击伊斯坦布尔。

1921年——劳动组合部成立。

1928年——南京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1929年——美国东西海岸间的班机首次通航。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这一天,日军炮击芦沟桥附近的宛平城。奋起反抗。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全面。“七·七事变”也称“芦沟桥事变”。

1938年——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召开。

1939年——发表《为抗战两纪念对时局宣言》。

1941年——接管冰岛。

1943年——接受美国罗斯福赠送的统帅勋章。

1945年——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

1951年——舞协创刊《舞蹈通讯》。

1955年——越南同签订协定,由方面提供三亿三千八百万美元的经济援助。

1955年——次世界母亲大会召开。

1957年——男女混合登山队33名运动员(女8人,男25人)于时间这一天下午6时20分,攀登上慕士塔格山顶,创造了登山队集体安全登上海拔7,500米以上高山人数最多的新世界纪录。

1979年——美国和签订新贸易协定,美国给最惠国待遇。

1981年——太阳能飞机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

1981年——下达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

1995年——长江下游出现建国后第二大洪水。

1995年——法国颗照相侦察卫星“太阳神——1A”由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升空,

的事就是1937年7月7日.事变.

昆阳之战(023年)

林维喜(1839年)

劳动组合部成立(1921年)

冯玉祥礼送出境(1927年)

上海设市之始(1927年)

田中密呈奏折 主张侵略(1927年)

南京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1928年)

美国东西海岸间的班机首次通航(1929年)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柯南道尔(1930年)

“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

接管冰岛(1941年)

第三次开始(1943年)

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1945年)

涉嫌暗杀肯尼迪之人被拘留(1968年)

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1972年)

西德队获第十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1974年)

太阳能飞机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1981年)

下达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1981年)

电影艺术家金山逝世(1982年)

天文学家新发现太阳系外有行星(1994年)

长江下游出现建国后第二大洪水(1995年)

1921年7月7日劳动组合部成立

1927年7月7日冯玉祥礼送出境

1928年7月7日南京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1929年7月7日美国东西海岸间的班机首次通航

1930年7月7日英国作家柯南道尔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

1941年7月7日接管冰岛

1943年7月7日第三次开始

1945年7月7日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

1968年7月7日涉嫌暗杀肯尼迪之人被拘留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

1974年7月7日西德队获第十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1981年7月7日太阳能飞机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

1981年7月7日下达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

1982年7月7日电影艺术家金山逝世

1994年7月7日天文学家新发现太阳系外有行星

1995年7月7日长江下游出现建国后第二大洪水

七七事变,近代的.

七月流火的故事及意思

“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七月是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流”,指移动,落下。“火”,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火”是通字,同毁,是大火星的名字星名是“心宿二”,即天蝎座。大火星是一颗的红,每年农历五月黄昏时心宿在中天,位于正南方位置。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时暑热开始减退,“知暑渐退而秋将至”,故称“流火”,即天气转凉的意思。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总而言之,“七月流火”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如果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其实是犯了望文生义、南辕北辙的错误。

另外,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同时也表示,事情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渐渐衰退的意思。

历史传说: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的意思: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86岁老太当模特 86岁老太当模特怎么样

20多岁的年轻人和八旬老太拍婚纱照,其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 大哥,能不能换张照片来,几天了都?这位老太实际上是20多岁的人的养母,也是她的外婆,多年来,这位老太含辛茹苦的抚养了六位···

幸福向前走全集_幸福向前走全集免费播放

向前走作文 一、悔过需要你背上自责的重负。---蒙田《蒙田随笔集》 抹去嘴角的泪珠,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走。 幸福向前走全集_幸福向前走全集免费播放 幸福向前走全集···

皮尔卡丹男包 皮尔卡丹男包系列

我和男朋友就快毕业,他将出国,送什么礼物好? 呵呵。看你男朋友需要什么罗。 皮尔卡丹男包 皮尔卡丹男包系列 皮尔卡丹男包 皮尔卡丹男包系列 我觉得还有皮带啊。钱包啊。衣服也不错。 主···